一、在腐蝕研究中的使用
1.試樣準備:將待研究的金屬試樣加工成合適的尺寸和形狀,通常需要對其表面進行打磨、清洗等預處理,以確保表面狀態均勻一致,然后將其作為工作電極。
2.溶液配置:根據研究目的,配置相應的腐蝕介質溶液,例如模擬海水、酸性溶液或堿性溶液等。將溶液倒入電解池中,確保溶液體積足夠覆蓋電極且處于合適的液位。
3.電極安裝:把工作電極、參比電極和對電極正確安裝在電解池中,保證電極之間的相對位置合適,且與溶液充分接觸,同時避免電極之間相互碰撞。
4.參數設置:根據研究需求,設置恒電位儀的參數。一般先進行開路電位測量,以了解工作電極在溶液中的初始電位狀態。然后設置腐蝕電位作為目標電位,通常選擇比開路電位稍正或稍負的值,以模擬實際腐蝕過程中的電位條件。設置合適的電流范圍,以防止電流過大損壞電極或溶液發生不必要的副反應。
5.實驗進行:啟動恒電位儀,開始進行恒電位腐蝕實驗。在實驗過程中,密切觀察電流隨時間的變化情況,通常腐蝕電流會隨著時間逐漸穩定或呈現一定的變化趨勢。定期記錄電流值和時間,以便后續分析腐蝕速率隨時間的變化規律。
6.數據分析:實驗結束后,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電流 - 時間曲線,通過對曲線的分析可以得到腐蝕電流密度等參數,進而評估金屬在該腐蝕介質中的腐蝕速率和耐蝕性能。還可以結合電化學阻抗譜等其他技術,更全面地研究腐蝕過程的機理。
二、在電鍍工藝中的使用
1.鍍液配置:根據電鍍的金屬種類和工藝要求,精確配置電鍍溶液,包括主鹽、絡合劑、添加劑等成分,確保鍍液的成分和濃度符合工藝標準。
2.工件處理:對待鍍工件進行預處理,包括除油、除銹、活化等步驟,以獲得清潔、活性良好的表面,有利于鍍層的良好附著。將處理后的工件作為工作電極連接到恒電位儀上。
3.陽極選擇:選擇合適的陽極材料,如可溶性陽極(與電鍍金屬相同的金屬)或不溶性陽極(如鉑、鈦等),并將其作為對電極連接到恒電位儀。參比電極一般選用與鍍液體系相匹配的銀 / 氯化銀電極或飽和甘汞電極。
4.參數設定:根據電鍍工藝要求,設置恒電位儀的參數。首先確定電鍍電位,這一電位值通常根據鍍液成分、金屬離子的還原電位以及所需的鍍層質量等因素來確定。一般來說,電鍍電位要選擇在能使金屬離子在工件表面快速、均勻還原的范圍內。同時,設置合適的電流上限,以避免因電流過大導致鍍層燒焦、粗糙等質量問題。
5.電鍍過程:啟動恒電位儀,開始進行電鍍。在電鍍過程中,要保持鍍液的溫度、攪拌速度等條件穩定,以確保鍍層的均勻性和質量。觀察電流的變化情況,正常情況下,隨著電鍍的進行,電流會逐漸穩定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。如果電流出現異常波動,可能是電極表面狀態發生變化或鍍液成分出現問題,需要及時進行調整。
6.鍍層檢測:電鍍結束后,對鍍件進行清洗、干燥等處理,然后采用金相顯微鏡、粗糙度儀等儀器對鍍層的厚度、形貌、粗糙度等性能進行檢測,評估鍍層質量是否符合要求。根據檢測結果,對電鍍工藝參數進行調整和優化,以獲得更好的鍍層性能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