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判斷電位傳送器的故障是否由外部干擾引起,可通過以下系統性方法逐步排查。以下是具體的判斷思路和操作步驟:
一、明確外部干擾的常見類型
外部干擾可能來自:
電磁干擾(EMI):如附近電機、變頻器、變壓器等設備運行時產生的電磁輻射。
接地問題:接地不良或接地環路導致的電位差干擾。
電源波動:電壓不穩、浪涌或諧波污染。
環境因素:高溫、潮濕、粉塵或機械振動。
線纜問題:信號線纜與強電電纜并行鋪設,或線纜屏蔽層破損、接地不良。
二、故障排查步驟:區分內部故障與外部干擾
1. 觀察故障特征
干擾性故障的典型表現:
輸出信號周期性或隨機性波動(如電壓 / 電流值跳變),但設備重啟后短暫恢復正常。
故障與外部設備(如電機啟動、變頻器工作)的啟停同步出現。
環境變化(如靠近強電磁源)后故障加劇。
內部故障的典型表現:
輸出信號固定偏差(如始終高于或低于正常值)、歸零或無輸出。
設備硬件損壞(如外殼發燙、元件燒毀氣味)。
2. 基礎硬件檢查
電源檢查:
用萬用表測量供電電壓是否穩定(如 24V DC 電源波動是否超過 ±10%)。
檢查電源適配器或 UPS 是否存在紋波過大(可通過示波器觀察)。
接地系統檢查:
測量設備接地電阻(應≤4Ω),確認接地線纜是否松動、氧化或與強電接地混接。
若存在多設備共地,排查是否形成接地環路(可嘗試斷開部分接地線纜觀察故障是否消失)。
線纜與連接檢查:
查看信號線纜是否與動力電纜(如 380V 線纜)并行鋪設(間距應≥30cm)。
檢查線纜屏蔽層是否完整接地(屏蔽層應單端接地,避免兩端接地形成環路)。
替換疑似故障的信號線纜,觀察故障是否消失。
3. 隔離測試:排除外部干擾源
空間隔離:
將電位傳送器臨時移至遠離強電磁源(如電機、變壓器)的位置,觀察信號是否穩定。
電源隔離:
使用獨立電池為電位傳送器供電(跳過原有供電系統),若故障消失,可能是電源端干擾。
信號線纜隔離:
用金屬波紋管或屏蔽網包裹信號線纜,并確保屏蔽層單端接地,測試干擾是否減弱。
外部設備啟停測試:
逐一啟停附近的干擾源設備(如電機、變頻器),觀察電位傳送器輸出是否隨設備動作而波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