鋅合金犧牲陽極的耐腐蝕性解析:從合金特性到環境適配
鋅合金犧牲陽極的 “耐腐蝕性” 需從其作為陰極保護材料的本質屬性出發 ——犧牲陽極的設計目標是通過自身腐蝕來保護金屬,因此其耐腐蝕性需兼顧 “可控溶解” 與 “抗環境劣化” 的雙重需求。以下從合金成分、腐蝕機制、環境影響及優化措施展開分析:
一、鋅合金犧牲陽極的腐蝕本質與電化學特性
1. 犧牲陽極的腐蝕驅動力
鋅合金的標準電極電位為 - 0.76V(vs 標準氫電極),在電解質環境中作為陽極時,通過電化學反應釋放電子:
陽極反應:Zn → Zn2? 2e?
電子流向被保護金屬(陰極),抑制其腐蝕。因此,鋅合金的 “耐腐蝕性” 并非指抵抗腐蝕的能力,而是在可控范圍內均勻溶解,避免局部腐蝕導致性能失效。
2. 合金成分對腐蝕行為的調控
純鋅的腐蝕缺陷:純鋅在電解質中易形成致密的 Zn (OH)?鈍化膜,導致電流輸出衰減,自腐蝕速率高達 1.5kg/(A?a),且溶解不均勻。
合金化改性作用:
添加銦(In):形成 Zn-In 微電池,破壞鈍化膜,促進陽極均勻溶解,如 Zn-0.03In 合金的電流效率從純鋅的 50% 提升至 80% 以上。
微量鋁(Al):抑制鐵(Fe)、鉛(Pb)等雜質的有害影響(雜質會形成局部陰極,加速點蝕),將允許的 Fe 含量從 0.005% 提升至 0.007%。
二、鋅合金陽極的腐蝕形態與耐蝕性指標
1. 主要腐蝕形態
均勻腐蝕:理想狀態下,陽極表面呈 “層狀溶解”,厚度均勻減薄,如 Zn-In 合金在海水中的溶解速率約 0.9kg/(A?a),屬于可控范圍。
局部腐蝕:
點蝕:當合金中雜質(如 Fe>0.007%)或電解質含 Cl?時,陽極表面形成直徑<1mm 的蝕孔,深度可達 1~2mm / 年,導致電流效率下降至 60% 以下。
溝槽腐蝕:在流動電解質中,水流沖刷破壞陽極表面膜,形成沿水流方向的溝槽,如在流速>1m/s 的淡水中,溝槽深度可達 0.5mm / 月。
2. 耐蝕性評價指標
電流效率(η):實際輸出電量與理論電量的比值,η 越高,自腐蝕損耗越低。
優質 Zn-In 合金在海水中 η>90%,淡水中 η=60%~80%,而純鋅 η<50%。
消耗率(kg/(A?a)):單位保護電流下的年消耗量,消耗率越低,耐蝕性(使用壽命)越好。
Zn-0.03In 合金在海水中消耗率 0.9kg/(A?a),淡水中升至 1.1kg/(A?a),因淡水離子濃度低,自腐蝕占比增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