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對IR 降消除效果的影響
IR 降是指電流通過電解質(如土壤、水)時產生的電壓降,是極化電位測量中最主要的誤差來源之一。極化探頭的設計初衷之一是通過 “魯金毛細管” 結構等減小 IR 降,但這一效果與工作頻率密切相關:
低頻或直流信號:此時電流在介質中的傳導以 “歐姆傳導” 為主,且傳質過程(離子遷移)相對充分,探頭的魯金結構能有效縮短電流路徑,大幅降低 IR 降。因此,低頻 / 直流下測量的電位更接近金屬表面的真實極化電位(即 “消除 IR 降后的有效保護電位”)。
高頻信號:高頻下,電流傳導不僅包含歐姆傳導,還會受到介質容抗(如土壤中水分、離子的極化延遲)的影響。此時,IR 降可能隨頻率升高而增大,且探頭的結構設計(如鹽橋、電極間距)對高頻 IR 降的抑制能力減弱,導致測量結果中包含更多虛假的 IR 降成分,無法反映金屬真實的極化狀態。
2. 對電極極化狀態捕捉的真實性的影響
極化探頭的工作電極需模擬被測金屬的腐蝕 / 保護狀態,而電極的極化狀態(如陽極極化、陰極極化)與信號頻率的匹配性直接相關:
低頻 / 直流信號:對應 “穩態極化” 場景,此時電極表面的電化學反應(如腐蝕反應、陰極保護中的還原反應)已達到平衡,傳質(如氧、離子的擴散)也處于穩定狀態。測量結果能真實反映金屬在長期腐蝕環境中的實際保護效果(如陰極保護是否達到 “-850mV CSE” 的標準)。
高頻信號:對應 “暫態極化” 場景,高頻信號會導致電極表面的反應來不及達到平衡(如雙電層充電、快速離子遷移),測量的電位更多反映的是 “暫態響應” 而非真實的穩態極化狀態。例如,高頻下可能誤判金屬處于過保護狀態(電位過負),但實際穩態下保護不足。
3. 對雜散電流干擾的敏感性的影響
在工業環境中,雜散電流(如交流輸電、電氣化鐵路泄漏的電流)會干擾極化測量,而工作頻率與雜散電流頻率的匹配度直接影響抗干擾能力:
若雜散電流以工頻(50Hz)或其諧波為主,而探頭工作頻率偏離該范圍(如采用低頻),則探頭對雜散電流的響應較弱,測量結果受干擾小;
若探頭工作頻率與雜散電流頻率接近(如均為 50Hz),則雜散電流會被探頭捕捉并疊加到測量信號中,導致電位值失真(如原本合格的保護電位被誤判為超標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