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原理
上中和
電荷中和:在雷云形成并產生電荷時,裝置利用自身的電場或特殊材料,釋放與雷云電荷極性相反的電荷,與雷電云中的電荷進行中和,減弱雷電云的電荷強度,降低產生直接雷擊的可能性。
電場干擾:裝置產生與雷電云相反的電場,干擾雷電先導的發展方向,使其偏離保護區域,避免雷電直接擊中保護區。
下阻斷
阻斷通道:在保護區域下方形成一道屏障,利用電場畸變效應等,阻斷雷電下行先導進入保護區域的通道,使雷電無法到達被保護對象。
防回閃技術:防止雷電在未擊中保護對象后,通過其他路徑再次返回并擊中保護對象,確保雷電防護的連續性和有效性,消除側擊雷和感應雷的觸發條件。
特點與優勢
非引雷設計:避免成為雷電的 “接閃點”,解決了傳統避雷針因 “接閃” 可能帶來的如雷電沖擊對保護區域設備的損害等問題。
無需電源:利用大氣電場自身的能量啟動,無需外接電源,減少了能源消耗和因電源故障引發的安全隱患。
接地電阻要求低:通常要求接地電阻不大于 30Ω,相比傳統防雷裝置,更便于在各種土壤電阻率較高的環境下安裝使用。
保護范圍大:保護角不小于 70°,覆蓋范圍是傳統避雷針的 3 倍以上,能夠更有效地覆蓋需要保護的區域,為大面積的設施設備提供防護。
全環境適應:工作溫度范圍通常在 - 40℃至 80℃,具有耐鹽霧腐蝕等性能,設計壽命超 10 年,可適應多種惡劣的自然環境。
體積小、重量輕:裝置一般體積較小、重量較輕,如 A 型≤9kg,B 型≤5kg,便于安裝和運輸,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,安裝后對建筑外觀等影響較小。
技術參數
放電電壓:≥7.5kv/cm。
保護角:70°。
通流容量:≥100kA(部分型號達 200kA)。
動態響應時間:≤100 納秒。
抗風強度:12 級(34m/s)。
接地電阻:≤30Ω。
防護海拔高度:≤5000 米。
應用場景
電子通信領域:適用于通信基站、微波中繼站、數據中心、指揮中心等,可保障信號連續性,減少直擊雷和感應雷對通信設備、服務器等的損害,降低信號中斷次數和設備故障率。
能源領域:可用于發電廠、變電站、高壓輸電線路等,保護變壓器、開關柜等關鍵電力設備,降低雷擊跳閘率,減少線路故障,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。
建筑領域:對于高層建筑、高大構筑物、名勝古建筑、高大紀念塔等,能通過寬保護角和防回閃技術,確保建筑結構和人員安全,同時在保護古建筑時還能兼顧建筑外觀不受影響。
石油化工領域:適合石油輸送管道、油氣罐、易燃易爆物質倉庫等場所,由于其非引雷設計,可有效避免因雷擊引發的火災、爆炸等嚴重事故,保障石油化工設施的安全運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