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礎外觀檢查
通過肉眼觀察和簡單操作,初步判斷密封狀態:
閉合貼合度檢查
關閉測試樁門后,觀察門與樁體的縫隙:正常情況下應貼合緊密,縫隙均勻且寬度不超過 1mm(可通過塞尺輔助測量);若存在明顯錯位、局部縫隙過大(如超過 2mm),則密封性可能不佳。
輕推或輕拉閉合后的門體,若有松動、晃動,說明門與樁體的鎖緊結構(卡扣、門鎖)失效,可能導致密封縫隙增大。
密封件完整性檢查
查看門邊緣是否裝有橡膠密封條(部分測試樁門會配置):若密封條存在斷裂、老化開裂、脫落或變形,會直接影響密封性。
檢查密封條與門體、樁體的貼合是否緊密:若密封條與接觸面之間有間隙,或因安裝不當出現褶皺,也會導致密封失效。
連接部件銹蝕檢查
觀察門的鉸鏈、軸銷、門鎖等連接部位:若這些部件生銹、卡滯,可能導致門無法完全閉合(如鉸鏈銹蝕變形使門傾斜),間接造成密封縫隙。
二、模擬環境測試
通過模擬雨水、潮濕等場景,檢測實際密封效果:
淋水測試
用噴壺或水管(調至中等水壓)向閉合的測試樁門及周邊縫隙噴水,持續 1-2 分鐘,重點噴灑門與樁體的連接處、門鎖位置及遮雨檐下方。
噴水后等待 5-10 分鐘,打開門檢查內部是否有進水痕跡:若樁內接線板、底部有積水,或部件表面出現濕潤、水滴,說明密封性存在問題。
濕度測試
在高濕度環境(如雨后、霧天)或人工增加環境濕度(如用濕毛巾包裹門體周邊)后,關閉門并靜置 1-2 小時。
打開門觀察內部:若接線柱、絕緣板表面出現凝露、水霧,或手感潮濕,可能是因為門縫滲入濕氣,密封性不足。
三、細節縫隙檢測
針對易漏部位進行針對性檢查:
門鎖與鎖孔周邊
門鎖是密封薄弱點,關閉門并鎖死后,用薄紙片(如 A4 紙裁成窄條)嘗試插入鎖孔周邊的縫隙:若紙片能輕松插入且深度超過 5mm,說明此處密封不嚴。
鉸鏈 / 軸銷部位
鉸鏈或軸銷連接側的縫隙容易被忽略,可通過手電筒照射:關閉門后,從樁體內部向門的鉸鏈側照射,外部觀察是否有光線透出;若有明顯光線泄漏,說明該部位存在縫隙。
遮雨檐與門的配合
若測試樁門上部有遮雨檐,檢查遮雨檐是否與門體對齊:遮雨檐應完全覆蓋門的上沿,若存在偏移(如遮雨檐邊緣未超過門邊緣),雨水可能沿門的上沿縫隙滲入,需確認安裝位置是否正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