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地下水位情況選擇極化探頭參數時,需圍繞信號穿透性、抗干擾能力和極化響應識別度三個核心目標,針對性調整頻率、供電功率、電極距等關鍵參數,以下是具體策略:
一、高水位環境(水位淺于 5 米):聚焦抗衰減與去干擾
當地下水位較淺(如 1-5 米),水體導電性強,易導致電磁信號快速衰減,且會產生水體自身的極化干擾。此時需通過參數調整增強信號穿透力并抑制干擾:
降低工作頻率:選擇低頻段(如 0.1-10Hz),低頻信號在高導電介質(水體)中衰減更慢,能穿透水位層到達更深地層。例如在某濕地遺址探測中,將頻率從 50Hz 降至 1Hz 后,信號穿透水位層的深度提升約 40%。
增大供電功率:提高發射端的電流強度(如從 1A 增至 5A),增強信號源強度,抵消水體造成的衰減,確保深部目標的極化響應能被有效接收。
縮小電極距:采用小間距電極(如電極間距 1-3 米),減少信號在水體中的傳播路徑,降低衰減率,同時提高對水位下方淺埋遺跡(如 2-5 米深的陶窯)的分辨率。
二、中水位環境(水位 5-20 米):平衡穿透與分辨率
水位處于中等深度時,水體對信號的衰減適中,但可能在水位上下形成介質分層(如水位上為干燥土層,下為飽和土層),需兼顧穿透深度與分層識別能力:
采用中頻頻段:選擇 10-100Hz 的中頻信號,既能穿透水位層,又能兼顧對水位上下不同介質(如干燥土壤與飽和淤泥)極化差異的識別。例如在黃河流域某遺址,用 50Hz 頻率成功區分了水位上的夯土城墻(極化率低)與水位下的木構建筑(極化率高)。
優化電極排列:采用 “溫納裝置” 或 “ dipole-dipole 裝置”,電極距設為 5-10 米,平衡橫向覆蓋范圍與縱向分辨率,適合探測水位下方 5-15 米深的遺跡(如墓葬、窖穴)。
動態調整極化率閾值:由于水位上下介質的極化率差異明顯(飽和土層極化率通常高于干燥土層),需通過參數設置區分 “水體 - 土壤” 界面與 “遺跡 - 土壤” 界面,避免誤判。
|